公告通知

首頁 公告通知

公告通知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稿約啟示

時間:2018-04-06 閱讀次數(shù):

日韩免费一区国产偷久久_在线影院国产日韩精品_成人纯肉动漫在线播放_免费看黄色的刺激的视频_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4480yy私人影院午夜A级_幻女free性zozo交体内谢深喉_成年女人免费影院播放_欧美日韩另类国产欧美日韩一级_精品亚洲高清久久

 

 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由3044am永利集團主辦,系以藝術學科所包含的各學科領域的研究為主的純學術性學術集刊,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(fā)行,每年兩輯,設專論、焦點話題、藝術學前沿、各體藝術評論、藝術史研究、譯文、書評等欄目。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依托3044am永利集團深厚的藝術人文資源和悠遠的藝術教育、藝術研究傳統(tǒng),聯(lián)系國內(nèi)外藝術學科的知名學者和學術新銳,立足史論,倡揚積極介入的當下批評實踐,推介最新的藝術學學術成果,激發(fā)跨學科跨文化的交流與對話,以促進藝術學學科的理論建設和批評實踐,并以此探索“道”與“藝”、學與思的融合,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體系。

本刊竭誠歡迎學界同仁賜稿,文章體裁不限,以學術價值和專業(yè)規(guī)范為標準?,F(xiàn)誠意稿約如下:

一.本刊所涉及的范圍包含藝術學理論、藝術史、藝術批評、美術研究、戲劇影視研究、音樂舞蹈研究、文化藝術管理研究等。

二.來稿一般在1萬字以內(nèi)。歡迎5、6千字左右的有見解、有深度的批評文章。重大選題則不限字數(shù)。

三.文章請附200-500字內(nèi)容提要和3-5個關鍵詞(中英對照)。

四.文章請另紙附作者信息和聯(lián)系方式。如是基金項目,也請注明。

五.來稿實行匿名評審,未獲采用者不退稿,但會在三月內(nèi)答復是否刊用。一經(jīng)刊用,即付稿酬。稿酬從優(yōu)。

六.來稿需尚未發(fā)表。如已在網(wǎng)絡登載傳播,視同發(fā)表。

七.來稿文責自負。如有抄襲、復制或侵犯他人著作權等情況,由投稿人負擔法律責任。

八.文章正文請使用小四號宋體,注釋采用小五號宋體,引文使用小號仿宋,段落行距要求1.15倍行距,所附圖片要求在300萬像素以上。

九.注釋格式:注釋采用腳注。

  1. 關于引用圖書腳注的最基本格式為:

郭雅儒:《山西自然災害》,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,第123頁。

  1. 若著作方式為主編、編著、編,則不可省略:

郭雅儒主編:《山西自然災害史料》,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,第123—124頁。

3.如果是外國人著作,則為(兩種格式全書擇一統(tǒng)一):

[美]韓丁著,韓倞等譯,:《翻身——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》,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,第254頁。

[美]韓丁:《翻身——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》,韓倞等譯,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,第254頁。

4.如果引文為二次引用,一定要標明“轉(zhuǎn)引自”:

陳元:《論人民公社時期工分制》,轉(zhuǎn)引自楊勛主編《中國農(nóng)村社會經(jīng)濟的變遷》,山西經(jīng)濟出版社1993年版,第365頁。

5.如果是析出文獻,即引用某本文集中的某一篇論文(“載”字也可以用“見”替代,但全書應當統(tǒng)一):

鐘文:《非線性規(guī)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》,載趙偉主編:《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》,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,第347頁。

6.關于引用雜志文章的最基本格式為(頁碼可省略):

許明:《論集體化時代的中國農(nóng)村社會》,《中國農(nóng)村研究》1998年第6期。

雜志名和發(fā)表的期次信息之間不用加逗號。

  1. 報紙腳注(版次可省略):

《農(nóng)業(yè)部向李順達互助組等頒發(fā)愛國豐產(chǎn)獎狀》,《人民日報》1952年3月18日。

  1. 外文腳注:

英文腳注中,項目之間都用逗號,書名和雜志名必須斜體,文章名不用斜體,最后不用句號,用下黑點,如果有頁碼的起止,則用pp,中英文混雜的外文腳注跟句號。

Natalie Davis,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,Cambridge: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1983,p.44.

 Natalie Davis,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,Cambridge: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1983,pp.44-45.

此觀點到了20世紀80年代,學術圈出現(xiàn)異議,參見Natalie Davis,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,Cambridge: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1983,pp.44-45。

  1. 文中注,根據(jù)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(guī)劃辦公室的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出版的編輯規(guī)定,  統(tǒng)一不加文中注,文中注一律改為腳注。這主要針對古文典籍。

舉例:“夫桃李不言而成蹊,有實存也;男子樹蘭而不芳,無其情也?!保▌③摹段男牡颀垺で椴伞罚?/span>

    改腳注為:劉勰: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。

古文腳注,一般作者加朝代,但鑒于某些作者很難確定朝代,故以國家圖書館版本信息為準,也可全書腳注統(tǒng)一不加作者朝代。

 

十.即日起歡迎并接受投稿。擬在2018年出版第三、四輯。

 

十一.聯(lián)系方式:

電子郵箱:[email protected]

通信地址:100871 北京市海淀區(qū)3044am永利集團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編輯部

 

3044am永利集團 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編輯部

 

 

 

 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第一輯目錄

 

發(fā)刊詞

王一川  寫在《北大藝術評論》創(chuàng)刊之際

 

特 稿

葉 朗 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基礎性工程

柯蒂斯·卡特  追隨卡西爾:藝術和審美符號

 

特別策劃:“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傳承”筆談

王一川  理解“中華美學精神”的含義

彭吉象  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精神之我見

朱良志  匪夷所思的美——談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個典型例證

陳旭光  中華美學精神與中國藝術精神散論

向 勇  當代創(chuàng)意設計中的中華美學精神

唐金楠 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中華美學精神傳播的機遇與挑戰(zhàn)

 

美學與藝術理論

彭 鋒  電影哲學:從理論到問題

劉 俊  攝影的誕生與藝術的終結:傳媒藝術的實踐前奏與研究前奏

 

藝術史

李 凇  父子宰相之心——關于唐代韓滉《五牛圖》與新出土的韓休墓壁畫之關聯(lián)性的初步思考

 

影視批評

李道新  跨國構型、國族想象與跨國民族電影史

厲震林、羅馨兒  2015 年國產(chǎn)電影表演美學述評

陳曉云  類型模式下的個性敘事——以《烈日灼心》和《解救吾先生》為例

張慧瑜 崛起時代的中國電影與新的中國故事——以近期國產(chǎn)商業(yè)大片、青春片和文藝片為例

 

視覺理論

藍 江  記憶與影像——論阿甘本的生命—影像哲學

姜宇輝  肉體之眼與不可見之力——貫穿尼采、巴塔耶與德勒茲的視覺之思

 

戲劇研究

顧春芳  論戲劇的詩性空間

彭萬榮  戲劇形態(tài)與戲劇編劇

 

音樂研究

劉小龍  獻給三軍將士的交響禮贊

——綜論冼星海《民族解放交響曲》 第三樂章“保衛(wèi)祖國”

伍維曦  西學文脈與“古典”音樂詩學

——查爾斯·羅森《古典風格:海頓、莫扎特、貝多芬》中譯本讀后

 

藝術傳播

林 一  中國文化藝術國際受眾的層次論

 

博士后論壇

崔朝陽  人文歷史情境中的藝術創(chuàng)作

——以“吳門畫派”為例

高 鵬  淺談數(shù)字化時代的美術館創(chuàng)新與實踐

——以國際美術館數(shù)字化實踐及今日未來館為例

邸含瑋  “粉絲戲劇”研究

拓 璐  新世紀中國“小妞電影”

 

百家藝譚

林祥雄  漫談中國畫的發(fā)展與演變

——閱讀《早報》現(xiàn)在封面《不為水墨求出路,做自己就好》觸感

 

學術動態(tài)

吳燕武、朱亮亮  宋代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

——3044am永利集團“黌門對話”專家主題論壇綜述

李雨諫  電影史研究理論與方法:新材料、新思路、新方法

——第三屆3044am永利集團電影學博士生國際論壇綜述

婁 逸  影視藝術與傳媒文化的深度研討:前沿理論與熱點現(xiàn)場

——近期3044am永利集團“批評家周末”文藝沙龍學術綜述

 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稿約

 

 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第二輯目錄

 

稿

王一川 文化涵濡中的文論演變

馬丁·澤爾 美——一個小小的概念之旅

 

美學與藝術理論

朱良志 文人畫的十個問題

劉悅笛 從藝術的“審美定義”到“非審美”的反駁——論藝術界定的“比爾茲利—迪基之爭”

蕭 湛、陳 龍 為“野狐禪”正名—論梁宗岱美學及其在中國現(xiàn)代

美學史中的地位

彭 鋒 批評的界定

 

視覺理論

姜宇輝 機器眼,電影眼,與感知三境——德勒茲論實驗電影

電影及其幽靈——雅克·德里達訪談

雅克·朗西埃 無法忘卻的東西

腦即銀幕——吉爾·德勒茲關于“時間—影像”的訪談

艾米·維拉里喬 傳聲頭像與電視面孔

 

藝術史

黃新然 北京法海寺觀音造像的圖像藝術特征探究——兼論水月觀音造像之流變

陳書煥 “如畫的”與心靈表達:羅斯金的歷史理論

 

影視評論

陳旭光 近年中國電影的類型化路向與相關問題思考:本土化、雜糅性與體制內(nèi)的“作者性”

范志忠 國產(chǎn)網(wǎng)絡劇的類型化制作與營銷策略

李 洋 電影節(jié)研究的理論預設與方法——以戛納電影節(jié)為例

 

音樂研究

畢明輝 約翰·凱奇實驗音樂觀的深化與成熟

 

高研班學員論壇

李 立 試論電影史與藝術史的博弈

屈 波 空間的構筑與斗爭:中國現(xiàn)代美術的展示政治

李昌菊 青年美術家的視覺表達對象與方式——以第四、五屆全國青年美展為例

翟傳鵬 論電視劇《甄嬛傳》的歷史改編策略

 

學術動態(tài)

“華語生態(tài)電影”:概念、美學、實踐——3044am永利集團“批評家周末”文藝沙龍之二十一

 

 

 

 

 

寫在《北大藝術評論》創(chuàng)刊之際

王一川

 

《北大藝術評論》同讀者見面了。這是由3044am永利集團主辦的以藝術理論、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為主要探討領域的學術集刊。漢語中的“集”字,金文大篆作,小篆作,其本義即“群鳥在木上也”(《說文》),指群鳥棲止于樹上,有聚合、會合之意?!对娊?jīng)? 周南? 葛覃》說“黃鳥于飛,集于灌木,其鳴喈喈”。本刊誠邀海內(nèi)外藝術學界同人會“集”于燕園之林木間,以文會友,以論交朋,共同就中外藝術潮流的今天、昨天和明天發(fā)出自己的“喈喈”之聲,以匯入當前學林的百家爭鳴之中。

在迎接3044am永利集團藝術學科100 周年和3044am永利集團建院(系)20 周年的時刻興辦這份集刊,自有一種意義和承當。自從蔡元培先生于1917 年1 月正式執(zhí)掌3044am永利集團并即銳意開拓中國現(xiàn)代高等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科至今,藝術學科在北大已歷經(jīng)百年。在“五四”運動期間,北大不僅有《新青年》雜志,而且還有《每周評論》及學生自辦刊物《新潮》、《國民》和《國故》等,它們共同以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精神,縱論時代風云、社會變遷及思想變革,特別是在現(xiàn)代文藝思想、文藝創(chuàng)作及文藝批評等的變革方面做了重要的開拓,在全國產(chǎn)生了重大影響。今天新辟《北大藝術評論》集刊平臺,正是希望能自覺傳承北大的這份學術傳統(tǒng),面對當今中外藝術現(xiàn)象與問題而展開我們的理論與評論工作。特別是,當前中國藝術發(fā)展迫切需要“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。文藝批評是文藝創(chuàng)作的一面鏡子、一劑良藥,是引導創(chuàng)作、多出精品、提高審美、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。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,真正的批評才能成為推動中國藝術及中國文化健康發(fā)展的“重要力量”。

當現(xiàn)有相關學術期刊和集刊業(yè)已為數(shù)眾多之時,本刊之所以仍要辦,乃是源自學科主見形成后的靜心涵養(yǎng)和持守的自覺。自2011 年藝術學成為獨立學科門類以來,學院根據(jù)全國現(xiàn)有藝術學科格局和北大自身的學科傳統(tǒng)及定位,確立起以藝術學理論學科為核心并兼顧戲劇與影視學、美術學及音樂學的學科發(fā)展方略。這一方略要求自覺以藝術史論為重心,合力精心耕耘藝術學理論學科,并使之與上述其他學科相偕而行、協(xié)調(diào)發(fā)展。鑒于藝術學理論學科作為一級學科依然篳路藍縷(盡管源遠流長),且在各個藝術門類史的相互融通上體現(xiàn)鮮明的中國特色,故現(xiàn)在集中精力于這片一級學科處女地的潛心耕耘,尤有必要。恰如伏爾泰筆下“老實人”所說,“種咱們的園地要緊”。

設想和期待中的能持續(xù)投寄我們的學科主見及自覺的這片園地,大體應有(但不限于)如下重心:

第一,藝術新思想探詢。藝術新思想的誕生總來自于不同思想間的學術爭鳴。假如缺乏真正的新思想,就不足以引發(fā)質(zhì)疑;而不能在質(zhì)疑聲中站住腳,終究無力銜負新思想的使命。遙想先輩本著“思想自由,是世界大學的通例”的精神,“想稍稍開點風氣,請了幾個比較的有點新思想的人,提倡點新的學理,發(fā)布點新的印刷品,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,用我的理想來批評……” 如今在走向北大藝術學科第二個百年里程的時刻,理應張開遠大的抱負和寬闊的襟懷,依托自由氣氛下平等探索與質(zhì)詢新思想的傳統(tǒng),在藝術新思想的自由探詢及原創(chuàng)上競相啼鳴,為中國和世界藝術發(fā)展做出積極的理論建樹。

第二,藝術門類互通新探。中國“藝術學”的早期開拓者宗白華曾在“中國藝術心靈”視野中描繪中國宇宙觀、陰陽二氣、氣韻生動、生命的節(jié)奏等在中國書法、詩、繪畫和音樂等藝術門類中的相互融通式呈現(xiàn)。如此,努力在各藝術門類之間、特別是在各藝術門類史之間尋求跨門類相互比較及融通的可能性,以便在單一藝術門類理論及單一藝術門類史的持續(xù)研究基礎上開拓出具有普遍性品格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史,正是本刊的選擇和承當?shù)闹匦闹?。這可能是該學科所賴以建立和發(fā)展的具有關鍵性和標志性意義、但在目前又仍屬亟待突破的難點之所在的基礎性問題域。

第三,藝術新潮評點。當前中國文藝或藝術新潮在其活躍中尤其需要真正的藝術論。百年前的北大文藝學科前輩們不僅敢于評點文藝新潮,而且本身就是文藝新潮的潮兒。蔡元培對“美育”的倡導、陳獨秀的“文學革命”論等新主張及魯迅刊于《新年》的白話小說《狂人日記》等,都相繼拉動了全國的文藝新潮。難怪會有“北大是為新的,改進的運動的先鋒”的評說。今天這份北大集刊也應以先輩的創(chuàng)新精神為典直面藝術創(chuàng)作、理論及評論之新現(xiàn)象、新問題,及時發(fā)出自己的獨立聲音,做出自主評判,并開展相互平等的對話與爭鳴,以期在當前中國文藝發(fā)展中真正起到批評的作用。

第四,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的新實踐。北大人歷來注重藝術與生活(人生)的新型系之理論探索及其實踐,特別強調(diào)以高遠的精神境界去引領藝術變革和改造人們的日生活世界。朱光潛早就提出“人生的藝術化”主張,葉朗先生勉勵今日北大人堅守“高遠的精神境界的追求” 。當前,如何讓理想主義的精神之光,“照亮”在其中商業(yè)美或?qū)徝蕾Y本已變得日趨活躍的藝術創(chuàng)作、鑒賞與教育,文化產(chǎn)業(yè)或創(chuàng)意產(chǎn)業(yè),藝術政與營銷等藝術與文化領域,引領其保持應有的精神境界、審美品位和文化氣度,恰是刊應有的關切。

當然,言不盡意,無法在此開列本刊的所有關注點,只是想約略說明我們所思所之焦點而已。歡迎各位方家和友朋聚集于《北大藝術評論》,予我們以支持和指點,發(fā)我們共同的和鳴之聲,一道為中國藝術及藝術評論邁向新境界盡一份綿薄之力。

 

 

載《北大藝術評論》第一輯 商務印書館2016年8月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Baidu
sogou